灯下偶拾
2018-12-12 11:01:05          编辑:人民医院 | 作者:人民医院          浏览量:3239

那位瞎子叔叔

    他是一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小兵。战争结束后,也不知那一年转业到我们医院工作,后因双目失明而提前病退。

    见过的盲人不少,唯有这位盲人,独独让我印象深刻。

    这位盲人八旬有五,身板仍然硬朗。一头乌黑的短发仍有色泽,且修剪整齐。高个子,神态慈祥、安宁。他虽然双眼失去光感,行走时仍然昂首挺胸,精、气、神不减当年,始终保持着一位军人特有的风度。常穿着一身纯青色、合体的中山装,衣着整齐,一尘不染。外出时胸前系带着一台微型收音机,手里拿着一根精致的拐杖,大多时是和他的老伴相依同行。

    他性格开朗,胸怀豁达,记忆力强,思维敏捷,说起话来幽默、风趣。不管自己的前面有人或无人,脸上总是流露出爱意浓浓的微笑。

    老人不管和你认识与否,只要与你接触一、二次,就能基本掌握你的大致年龄、个性、职业、职务。

    我每次见到他都会叫声:“瞎子叔叔好!”他会马上回答:“瞎子叔叔安康,谢谢问候。你还是那年轻、帅气呀!”反正每次都会说上几句你爱听的话,说得你心里乐滋滋的。

    有次,一位年轻的姑娘问候他,他立即回答的是:“好,我们大家都好,姑娘你真漂亮呀!”姑娘反问道:“您怎么知道我漂亮呢?”他风趣地说:“嗨,我心中有一盏明亮的灯啦。”说得在场者未免一笑。

    你说这样一位坚强、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的盲人长者,谁又能不爱戴?!

    昨天,某报刊社会新闻版头条刊登题为《盲人捐献拐杖》一文,报导的是一位盲人长者为一家医院康复科的病人捐献一批各种不同类型的拐杖一事。我非常好奇地细读后,令人一惊,这位盲人长者竟然就是我们医院那位瞎子叔叔。

她不仅仅是漂亮

    上午,我到东区办事,公交车停靠站很多人在候车。我走近,人群中一位姑娘向我点头招呼,顿时让我颇感意外,莫非她认识我?我礼貌地朝她投去友好的目光,微笑着向她示意。

    姑娘二十出头,高挑靓丽。乌黑的头发用一种特殊职业女性的蝴蝶结发网盘得一丝不乱,发型显得十分庄重。脸庞洁白无瑕,眉清目秀。身穿件乳白色短衫,再配上一条宽松的背带牛仔裤,愈发衬托出自然、大方,浑身上下无不散发出一种浓郁的青春气息。看到她,人们会禁不住地在心底羡慕她的美。

    公交车缓缓地靠站停下,人们急急忙忙拥上车。唯有她和我等到最后。我示意让她先上,可她客气地说:“陈大夫,请先上。”

    公交车继续往前行驶。车厢虽有些摇晃,车内却秩序井然。公交车经过下一站时,这个站上车的乘客更多,一下子把车厢挤得满满的。其中一位身穿苗族服装的妇女带着俩个小孩,手里牵着一个,背部背着一个,在车厢内左看右瞧,最终未找到座位,是她——这位美丽的姑娘,脸庞透露着笑意,眼含满满的真诚和热情,主动帮助这位妇女将背部小孩抱下来,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她。

    车行至终点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艰难地扶着座椅的靠背,半天都伸不起身来,又是她,立即将老人扶起,牵着他下车。

    下车后,我本想向她道声再会,还没待我开口,她已走到我前面笑着说:“陈大夫,再见!”

    她走了,走得那么匆忙。我伫立许久,望着她那越走越远的身影,此时在想,这位姑娘给我留下的印象不仅仅是漂亮…… 

不如他

    早几年家中的房子重新装修,在交通路建材市场买了一些建材,总重大约500斤,请了一位板车工帮我拉回家。从市场到家全程不到5华里。

    这位板车工个子高大,身体结实,四肢肌腱显露,全身洋溢着一股使不完的牛劲。他伸着腰,挺着胸,双眼正视前方,拉着装满建材的板车大踏步前行,我跟在后面一路小跑。

    回到家中,我突然感觉头晕,眼花,全身乏力,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呈虚脱状态,倒在沙发上。妻子急忙泡上一杯糖开水,让我随即喝下,才渐渐恢复原神。

    事后,这位板车工用一句当今甚为风行的称呼,笑着对我说:“老板,你不如我呢!”

    说得对,我真不如他。

才子也要合众

    应同窗好友之邀,前赴他的家乡小聚。

    下车后即到市中心一酒店就餐。东道主特意邀请了该市一些文人墨客作陪。席间有人问主人:“你怎么没有把那位‘旧官僚’请来?”主人笑着回答道:“没请他,要是他来了,会扫大家的兴。”

    听他这么一言,我心有疑惑,一时不得其解。

    主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餐后,大家都在公园闲游,他悄悄地告诉我,刚才席间他们问及那位“旧官僚”原来是他的一位亲戚。此人原来是一位上世纪70—90年代一直从事文字工作的政府官员。他知识渊博,文采惊人,能说会道。曾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过不少作品,且有著作。人称本市才子,绰号谓之“旧官僚”。在副厅级官位上退休后,亦间常参加市内一些文学活动。可能久居官位,自恃才气,不知不觉中显得高傲。到后来很多他所熟悉的同事与他擦肩而过,他甚至连眼皮都不抬一下,装着视而未见。在本市的文学群体中普遍反映与他即使近在咫尺,中间却感觉隔着无法逾越的千山万水。

    起初,文人们对他心怀百般钦佩,见到他总会投向尊崇的目光。久而久之,与他渐行渐远,最终导致连他发表的新作,也视而不见,见而不读。

    我仔细地琢磨着主人的这席话,是啊,才子也要合众呀!

 

    作者:陈元亮

责编:人民医院

攸县新闻
成长ABC
攸视频
直播视频
我要报料

  下载APP